首页 > 理论研究

人民日报 | 追寻隶书演变之踪

时间:2019-05-20 16:08:25 浏览次数:12612


 

原文转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19日 08版)

 

“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隶变”一词在唐代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中便有提及,后见于宋代郭忠恕的《佩觿》、宋代徐铉校注的《说文解字》等。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我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

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关于楚帛文字,郭沫若先生认为:“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代的隶书。”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也认为:“如果秦没有统一全中国,六国文字的俗体迟早也是会演变成类似隶书的新字体的。”可以推断,至少在楚国简帛文字中可能存在与隶变相似的形变现象,楚文字书法艺术的“今文”趋势,不仅彰显了其笔理墨妙,更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

对于隶变的探讨,离不开关于书法正体和俗体问题的研究。《说文解字·序》有“著于竹帛谓之书”。王国维指出:“掌文书者亦皆谓之史,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这些“掌文书者”均为诸侯国史官,而不像汉代简牍更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他们抄写大量经典所使用的应为官方通行文字。在古文向今文转化的探索和自然演化中,各诸侯国史官“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字中凝结着各自的人文特质,使得多种新形体出现。这些形体均可视作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产物。所以,我认为“隶变”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的,所谓俗体的推动仅是促成汉字形体演变的动因之一。

追寻隶变之踪,可以一窥中国书法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体味汉字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完)


 

 

/ 孟鸿声 /

Meng Hongsheng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中国书协行业建设委员会志愿服务工作部副秘书长。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毕业,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研究生班、基督教哲学研究生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特聘教授、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协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山东泰山文艺奖书法类初评委副主任。

书法入展:五、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览、一届全国行草展览等。出版著作:1996年编著出版30万字著作《中国书法赏临体系》、2003年主编出版20万字著作《李成研究》、2008年著述出版15万字著作《齐文化与全球化》、2017年执行主编出版20万字文献图书《海岱石华》等。发表论文:《两宋书学的理学精神》《简论马叙伦老子校诂》《齐文化和谐社会思想研究》《书圣文化的当代展示》等20余篇。主持课题: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泺源书院志》(42万字出版结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委托课题《书圣王羲之与中国书法精神的构建》,中国文艺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书法全史·山东卷》,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山东书法文化史》。


协会简介

更多>>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于1980年成立,当时名为山东书法篆刻研究会,1982年更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隶属山东省文联,位于济南市槐荫区威海路2766号山东文化艺术大厦,历任主席:鲁萍、蒋维崧、张业法、顾亚龙,现任主席:王瑞。

电话: 0531-68978551 68978552 传真: 0531-68978551 QQ群:102950842 法律顾问:陈静

版权所有:山东省书法家协会 E-mail: sdssfjxh@126.com 鲁ICP备11024163号-1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威海路2766号山东省文联省书协 技术支持: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