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字大年,号端甫,别署老泥,室名抱华山房、泥堂等,山东历城人,从事书法篆刻学习与研究三十余年。
书法篆刻作品三十余次在国内国际专业展览中入展获奖,其中包括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王羲之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国家和省级文艺最高奖。
2009年被济南市委宣传部评为宣传文化系统青年拔尖人才;2011年被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被山东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等选拔为首批齐鲁文化之星;2012年山东书协三十年纪念大会获颁山东书法创作成就奖;2013年被济南市委宣传部评为首批泉城文化英才;2014年入选中国书协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学习;2019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部等评为齐鲁文化英才。
现为中国书协理事、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书协主席、王羲之书法院院长、篆刻委员会主任,山东省青年书协顾问。
游刃八极气吞虏——王瑞之印
当代篆刻,美术化倾向早已蔚然成风。大量印人纷纷将目光投向西方形式主义美学,欲借此开创出一条新路,此是时代发展使然。
不可否认,在美术化的道路上,少数有识之士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但从更普遍的意义上,印学领域并没有真正实现东西方哲学美学的深刻碰撞与熔铸。
取于外,必先成于内。对传统印学尚未真正领悟,便盲然借鉴西方形式主义的某些因素,由此创作出的作品,可能是炫目的,但一定是肤浅的。其弊端更深刻地体现在——为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短期内即见成效或谓“成功”的捷径。此种捷径,颇类似于当代书坛的隶书变异现象(由于难以掌控隶书点画的深质,更无法写出隶书应有之气象,要么直接因袭名家;要么随意解体隶书结构,以故作苍茫而实为粗乱的点画惑人耳目,且美其名曰“风格”,以此来入展甚至获奖。)
对此,多次作为篆刻展评委的王瑞明确指出,“由于篆刻本身的特质,制印必然存在一定的设计因素,但为了设计而设计就背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
王瑞早期跟随徐正濂先生筑基入门后,便更多地沉浸在了甲骨、吉金、秦汉印、隋唐印及明清诸大家。笔者总结了王瑞印风的几个主要特征:1、无论朱文印、白文印,用刀皆自由爽利,劲藏于内,势张于外;2、以金文缪篆入印,形古而气新;3、白文印对横线粗细变化与排叠疏密的处理,朴茂之余更见妙趣。竖线斜线随势穿插避让,印面一片团结。印边极少残破,与字内空间浑然一体;4、随顺自然但并不多见的并笔现象,更增几许灵动;5、回归文字本身,以线条、结构的律动自然构成章法;6、数画并施,形异而气和;众点齐列,体乖而机巧,得欹侧之势,无雕琢之意。
观王瑞制印,方知其刀在手中,更在心中。以意运,以气运,以神运。气贯于印,时空一体,“不隔”之境,全由此出。
读王瑞印,必读其草篆。无论写甲骨文、金文还是小篆,王瑞皆将草书笔意融入其中,亦以“神速”应之。由草及篆至印,整体风格一脉相承。因为气贯,便打破了“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邓氏铁律,打破了“篆尚婉而通”的所谓习篆要义。
——“大朴不雕”“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得此“大”,那个最接近本真的“自我”与“大”才会形神同体。无形无意方是真形真意。
——石之精者,聚天地之阴阳。手把其石,则天地在手;俯首低眉,取万象于目前。心中有神,腕下有鬼,游刃间,与造化通,与冥化游。故曰:石小,心旷,神邃。
——印人,以镌刻之独有方式亲近大地,勿需登高而呼,亦无意于闻诸遐迩,心满意足处,足可幽怀畅叙,陶然共适。
——艺术情怀与宗教精神以一方寸石得以长驻天地,可谓寄之小而托之大!
——于区区之石,开启一场本我之旅。石我相忘,怏然自足。石成之,淡然之,宛尔之,闲适之,内享无限弥满,独立无限放大。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以谦谦君子之风化寸石独有之清境,坚石玉质,虚怀无限。
“张机者用于机,设险者死于险,建功者辱于功,立法者罹于法。动一窍则百窍相会,举一事则万事有害。所以机贵乎明,险贵乎平,功贵乎无状,法贵乎无象。能出刻画者,可以名之为大象”。(谭峭《化书·刻画》)
何谓“能出刻画者”?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德经第十四章》)明此,既得其“大”,印事毕矣。千般“主义”、万种“思潮”,皆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