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鲁旭,男,汉族,山东鄄城人。1982年出生,自幼练习书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
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最高奖)。
第四届中国兰亭奖佳作奖。
首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
全国“铁人杯”书法作品展。
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
山东省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牡丹奖山东省书法作品双年展一等奖(最高奖)。
品读刘鲁旭
傅耀民
和刘鲁旭相识是一种缘分,2012年,我们一起相聚北京,投到著名书法家胡立民门下学习书法。不同的是,我是慕名前来,他是胡老师亲自挑来。2012年4月,胡立民老师在菏泽办书展,刘鲁旭前往观展,并出示了自己的创作,请老师点评。胡老师见了鲁旭的作品,对其扎实的功底大加夸奖,认为稍加打磨,定成大器。于是,胡老师带着欣赏的语气说:跟我走吧,我帮你提高!
在我们导师班里,1982年出生的鲁旭是年龄最小的,也是出成绩最快的。这主要得益于他幼学深厚,以及对书法独特的感悟。
鲁旭在鲁西北鄄城县左营乡长大,自幼爱好书法,10岁左右,得到一本颜体字帖,随日日苦练。稍长,在县城的新华书店见到了欧阳询《九成宫》,为欧体字的严整俊朗、刚劲挺拔所吸引,甚是喜爱,临习不辍,时人见了,都夸曰“像”!周围人的肯定,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临帖更加勤奋。1999年,鲁旭学校毕业后回到鄄城县左营乡政府工作,对书法梦的追求更加坚定,工作之余,不事应酬,专心练字,毛笔写秃了一支又一支,旧报纸写满了一沓又一沓,他的刻苦也给他带来了一些回报,屡屡在山东省及菏泽市举办的书展上露脸。后来有人认为他的字俊美有余,浑厚不够,建议他练习魏碑。
对这个建议,鲁旭欣然接受。但当时鄄城县没有一个写魏碑的老师,鲁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自己从头练习。他先从《龙门二十品》开始,接着又临习《张猛龙》。但转型期的痛苦和迷茫却长时间困扰着他,唐楷讲究藏锋顿笔,法度森严,舒展开张,布白均匀,而魏碑用笔方圆结合,变化丰富,雄浑古朴,自然天趣。虽然同属于楷书系列,但从用笔和结体等方面看,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片天地。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鲁旭一直感到无从下手。后来,他曾试图从当代魏碑名家孙伯翔、李松等教学视频中寻求魏碑用笔特点,但不尽如意,反而是越写越烦躁,越写越迷茫。2009年,洪厚甜、于中华两位老师到菏泽举办书法讲座,刘鲁旭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的授课,洪厚甜老师提倡写书法要先练习篆书,体会篆隶的笔法,于中华老师则强调魏碑同样要突出灵动和变化,这些,都给了他很大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后,终于渐入门径。就在这时,他结识了胡立民老师,在胡老师的指点下,进步很快,2012年获首届王羲之全国书法作品展最高奖,入展首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和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并且入展象征中国书法艺术最高荣誉的第四届中国兰亭奖佳作奖,随后,在第七届全国书法楹联展和首届西峡颂全国书法作品展上摘得最高奖,获得山东省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山东省书协主办的牡丹奖山东省书法作品双年展一等奖等。
刘鲁旭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够短时期呈井喷状况,屡屡在全国各大展赛上获奖、入展,应该说是他直追传统融古化今、雄强激越古拙朴茂,笔法精到丰富变化感染了评委和观众。他通过自己的笔墨性情,表达着内心对于魏碑的理解和感悟,传达出自己对书法的审美取向。好的作品就是“到位”和“有味”,我的理解是所谓“到位”,就是准确,对于经典理解的准确,表达的准确,脱掉世俗气,尽显古意。所谓“有味”就是精彩,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于书法的认知,师古不拟古,体现变化。这些,刘鲁旭都做到了。鲁旭十余岁学书法,虽未经名师指点,但一直坚持临帖,在唐楷里徜徉了10余年,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打下了厚实的书法基础。后来改写魏碑,从《龙门二十品》、《张猛龙》入手,后在胡立民老师的指导下,临习《李壁墓志》、《元略墓志》,始终是在向古人学习,直承魏晋遗风,没有受到“时风”熏染,没有染上江湖习气和匠气。多年来,鲁旭的书法之路开口很小,不似一些人动辄“五体皆能”,他始终在楷书的范畴内勤习苦练,思考感悟,但却浸淫很深。他在魏碑的书写中融入篆隶笔法,改变了对魏碑书写纯以切、方为主的传统认知,使线条更加沉着厚重,不仅强调了书写性,更突出了对线质的追求,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和古意。这些,都给我们以很多启发。
目前,刘鲁旭仍在跟随胡立民老师学习、研究书法,我知道,鲁旭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其实,中国书坛对他的期待也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