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清 女,1976年出生于山东诸城。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潍坊市书协理事,诸城市政协委员,诸城市青年书协副主席。曾被中央文明办评选为“中国好人”、山东省残疾人十大自强人物、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等。
以下选自中国文明网:
5岁以前的刘晓清和许多同龄的小朋友一样,充满了欢乐和阳光。然而,这一切在一次车祸中戛然而止。一辆拖拉机从她的身上轧了过去,导致脊髓休克,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觉,连常人轻而易举即可完成的翻身都无法做到。幼小的她过早地开始了人生的磨难……
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后,媒体亲切地称她为最美轮椅姐姐,并很快传播开来。她很喜欢这个称号。准确说,刘晓清不是坐在轮椅上的,因为胸部以下失去知觉,她只能腹前支上一块板子,双臂在轮椅上支撑着身体。这种情况下,在轮椅上是写不了字的。晓清告诉我,展览的所有作品,都是趴在床上完成的。特制的画板,一头在枕头后,另一头斜着向上放在桌子上。写横幅作品时还好,写条幅时,右手写几个字,左手向上推着纸,这就是她的真实创作状态。
由于身体的原因,刘晓清选择书体只能以“身体的标准”为标准。这并不是说她体内没有涌动创作激情。她用小行书、小楷书表现书法温雅静谧的一面,更渴望用磅礴的大草,以寻丈气势,痛快淋漓地抒发心中的呐喊。她做了各种尝试,最终却无功而返,渐渐地,她的心沉了下来,只能沉下来,再沉下来,用女性特有的温情体验书法,用特殊的宁静去聆听传统的足音。可以想见,她的学书之路,是怎样的曲折和辛苦。然而她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已到了收获的季节。
书法报:开幕前你说过不哭,但还是哭了。
刘晓清:我一直劝自己不要这么激动,但是看到台下有那么多关心我的老师、亲人,又回想自己的人生,各种艰难和辛苦涌上心头,那一刻,我百感交集。
书法报:这是喜悦的泪水,你确实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辛苦。展厅中,我看到几件大幅作品,而你的身体又不方便,创作时需要有人帮你拉纸吧?
刘晓清:我自己可以完成的,我把纸卷起来,然后开始写第一行,写写写,边写边向上推,写完一行后,再把纸拉下来,再推推推……辛苦是一方面,写条幅,经常写歪,整体气势、章法很难兼顾。付出了努力,出来的效果却不行。
书法报:大字讲究气势,小字讲究韵味。避其短,扬其长,以你的情况,写小字比较适合。
刘晓清:恩师顾亚龙先生对我说,不用管别人怎么写,你就写自己能够写的。所以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小行书和小楷上。
书法报:那有没有特想宣泄激情的时候?
刘晓清:偶尔会有。当心情压抑了或者想表现了,虽然不能痛快地都表现出来,但还是会去做,然后还是以小楷、小行书为主。
书法报:你对自己的书法之路有规划吗?
刘晓清:对于我的人生,包括书法,我都是顺其自然。继续深入学习吧。
书法报:听说你还画画。
刘晓清:我最初学习书法的时候,同时兼学工笔画。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我不能出去写生,不能够画很大的画。趴在床上画,使用那么多颜料也很不方便。慢慢的,就把精力转到了书法上。
书法报:你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
刘晓清:每天6点半起床,吃过早饭之后趴在床上开始写,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天都是这样。
书法报:大家会不会因为关注你的身体状况,而相对忽略你对艺术的追求?
刘晓清:还是要作品说话吧。好多展览,凭着残疾证可以免交评审费,我从来都不用。我不希望评委看到我的作品的时候,是带着有色眼镜:她是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容易,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同情?这个我不要。
刘晓清只上了一年零六个月的学,那时候,她学习的教室在二楼,后又改为三楼,每天上课都是由老师和同学抬上抬下,而她的轮椅就有120斤。刘晓清辍学了,当时她刚刚11岁。不能再接受教育,是她人生的一个遗憾。回到家的她非常苦闷,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她想看外面的世界,想了解一切的未知,她不甘于此。
晓清爱读书,在书中,她的世界才会有色彩,才会不那么封闭。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一扇门,她的心灵在自由驰骋。慢慢地,她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兴趣。1992年9月12日,是刘晓清永远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她正式拿起毛笔学习书法。以至于21年后她要举办展览,固执地选择9月12日开幕。这是改变她一生的日子。
书法报:当时怎么会想到学习书法呢?
刘晓清:在我上学的时候,一到美术课、书法课,就特别兴奋,有一见钟情的感觉。后来辍学了,我父母见我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就给我找了老师。
书法报:那时有没有想过要成为书法家?
刘晓清:没有,即便是现在,都不认为自己能称得上是书法家,我只是一个书法学习者。
书法报:你对书法付出了,同时书法也会成全你。
刘晓清:那时也不懂得书法是一种艺术,刚开始感觉挺枯燥,渐渐就发现了乐趣。后来在市里得了一次一等奖,我爸妈都特高兴,我也觉得好开心。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我也能得奖,也可以不比别人差。我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不知不觉过去了这么多年。